新闻动态

好书荐读 | 《康熙的红票》:一张红票,半部清史_历史_交流_欧洲

发布日期:2025-07-07 00:51    点击次数:172

一张红票,掀动帝国暗潮;权力与信仰的博弈,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2024年,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康熙的红票》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此揭开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并对正史未记载的“红票之谜”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来自读者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其扎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极具原创性的观点,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历史类新书中的一匹黑马,获得近20个图书奖项。

截至2025年1月,这本书发行量近10万册,位列2024年三联销售榜单。豆瓣评分9.4分之上居高不下,口碑持续发酵。

史学名家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等联袂推荐,有望成为一部历史经典畅销书。

展开剩余85%

这本书对非专业的大众读者非常友好,在做到通俗易懂的同时,它也提供了严谨的学术依据,非常好地平衡了易读性、学术性和真实性。

神谜的“红票”,究竟有什么来历?

康熙为何会分两次将传教士作为“钦差”派往欧洲,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为什么会被罗马教皇扣下?

为什么大清皇帝会派洋人做自己的“钦差”出访?这些传教士和康熙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康熙又为何在十年后念念不忘地追问这些人的行踪?

康熙与同时代的欧洲君主如彼得大帝、路易十四、约翰三世等有着怎样的互动?

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名流学者为何争相阅读康熙传记?

如果你是喜欢历史小说、权谋故事或武侠传奇的读者,是对清史感兴趣但希望跳出正史框架的探索者,这本书值得你去品读它的精妙绝伦,读懂康熙“红票”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孙立天,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研究,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的研究背景和学术贡献。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Brill,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本书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内容简介】

1716年,康熙帝用满、汉、拉丁三种文字写就的“红票”,实为一封发往欧洲的“寻人启事”——内容是寻找他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和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派去罗马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张朱红色的谕令,在清朝官方文献中毫无记载,却在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重现于世,卖出了161万的高价,引发学界震动。

这份谕令被史学家们称为“康熙的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

《康熙的红票》这本书就是以这张“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探讨清朝初期与西方传教士之间的复杂关系。详细描述了康熙皇帝如何通过红票寻找派往欧洲而失去联系的洋钦差,以及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书中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品目录】

一张红票,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红票,宽39厘米、长93厘米,于1716年由内务府以公开信的形式印刷出来,命广东官员发放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欧洲。

这张红票有着不寻常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中西交流的具象和缩影,还揭示了在当时全球交流背景下,一些不为人知的清代历史可能保留在海外的档案或物件中。通过海外资料重新看待清史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此外,红票的发现和研究也纠正了一些史学界的通行看法,提供了重新认识康熙时期中西交流历史的窗口。

作者孙立天通过研究这张红票,梳理了顺治、康熙、 雍正 、 乾隆四朝与耶稣会传教士的互动关系,从而重新审视和解读当时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作者认为,“红票”从内容到交流方式都具有强烈的“中西交流”特征,是一个可以切入中西交流历史书写的理想物件。

作者摒弃宏大叙事,以微观史视角还原历史现场:红票是康熙帝秘密颁发的一种特殊凭证,持有者可获得朝廷的庇护或特权。然而,这份红票却意外流落民间,引发各方势力争夺。主角(如江湖侠客、落魄书生或前朝遗民)因缘际会得到红票,由此卷入宫廷权谋、江湖恩怨与民族矛盾的漩涡中。随着真相逐渐揭开,红票背后隐藏的惊天秘密——可能是关乎皇权更迭、前朝宝藏或民族命运的关键也渐渐浮出水面。

书中既有传教士为清廷铸造火炮、翻译科学典籍的传奇,也有康熙面试教皇特使、雍正与传教士暗通款曲的权谋秘辛。作者挖掘出传教士与满洲权贵(如顺治帝长兄豪格、康熙母族佟氏)的私人交往,展现了一段交织文化碰撞与宫廷斗争的立体图景。西洋人传教士群体不仅以“包衣奴才”的身份融入清廷内务府,更在铲除鳌拜、中俄谈判、历法修订等重大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

【精彩看点】

• 权谋与江湖的双线叙事

宫廷内鳌拜余党、太子党争暗流涌动,江湖中反清复明势力伺机而动,红票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

• 历史与虚构的巧妙融合

真实历史人物(如康熙、明珠、索额图)与虚构角色交织,还原康熙朝政治生态的同时增添传奇色彩。

• 悬疑层层递进

红票的来历、持有者的命运、幕后黑手的身份,谜团随着剧情推进逐步解开,读来酣畅淋漓。

• 民族与文化的冲突

通过汉人、满人、蒙古人等不同群体的视角,探讨清初民族融合的阵痛与人性抉择。

作为历史著作,这本书叙事的背景定格在明末清初,内容集中在康熙与耶稣会传教士之间埋没于正史的故事。它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成为本书的亮点。

书中考据扎实,细节生动,再现了康熙年间的政治风云与社会风貌。情节张力十足,权谋、武侠、悬疑元素兼具,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人物刻画鲜明,无论是康熙的帝王心术,还是小人物的挣扎与成长,皆跃然纸上。红票象征权力与欲望,对现代社会的资源争夺与人性博弈亦有深刻映照。这本书也因此在短短一年间,收获了让人惊艳的众多荣誉奖项。

康熙,这位雄才伟略、爱好广泛的皇帝,一直对西学充满兴趣,除了天文、算学,康熙还喜好西洋音乐,他任用传教士在宫廷组建西方音乐乐团,令同代的俄罗斯彼得大帝深为叹服。

《康熙的红票》解锁了一段有些颠覆性的历史。字里行间讲述的是康熙与耶稣会士的历史故事,一段波澜起伏、令人讶异、引人感慨、发人深省的故事,是文化交流的一段隐秘而真实的历史故事,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诉说着历史深处那些被遗忘与铭记的故事。

让我们翻开《康熙的红票》,与康熙帝一同踏上跨越山海的寻人之旅,在权谋、信仰与科技的碰撞中,感受历史的多面与深邃。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整编:宋群风

审核:邢红鑫

发布于:北京市